“既然孙可望没有油水,那咱就不打了。”
吴三桂拍了拍脑袋,有些不甘心,“看军师的意思,好像还是要打李定国。可是如果真打李定国,那也是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的买卖,极不划算啊!”
“凡成大事者,皆为目标导向。先确定目标是什么,然后再来考虑,达到目标的各种条件。如果连个目标都没有,那么这个人,他所有的努力,最终都是白费功夫。”
刘玄初顿了一顿,转头提醒道,“天上不会掉馅饼,只占便宜不吃亏,天理不容。就比如咱们,打他黔中孙可望,看似非常容易,事实上也的确非常容易。但我们得了便宜,上天就会来饿死我们。所以对于成大事者来说,非常容易的事,它往往就不是好事情。”
这一番话,如醍醐灌顶,让吴三桂大彻大悟。
目标导向,非常重要。如果没有目标,没头的苍蝇,到处乱撞,能撞到狗屎运?明白过来的吴三桂,那个高兴劲儿,无法用语言形容。
刘玄初清了清嗓子,扯了根芦苇杆,一边比划,一边教导:“这在世上,不存在过不去的坎,只会存在过不完的坎。所以,目标确立以后,就要准备达到目标的各种条件。而在准备条件的过程中,各种问题,就会接踵而来。”
“这些问题,大多极为复杂,令人极为头痛。然而在这天下,它本就不存在单纯简单的事情。诚所谓,会者不难,难者不会,至于怎样把事情简单化,这就牵涉到方法的运用。”
“只要脑袋不偷懒,这方法总比问题多。所以目标导向,准备条件,运用方法,克服困难,这是成大事者,必备的四个基本素质。”
四个基本素质,成功人士的标配。如果刘玄初是吴三桂的老爹,估计吴三桂此时就要磕头了。
见平西王极度渴望的眼神,刘玄初继续拿芦苇杆比划:“具体来分析,明国方面,李定国实力最强,看似难打,但只要方法对头,凭咱们现在的实力,占领广西,是没有多大问题的。相对中原来说,广西虽然穷些,但总比黔中要强得多。”
“广西的大明靖江王,在桂林开藩两百多年。定南王孔有德,也曾在桂林开藩设府。所以相比黔中来说,广西有极好的藩府基础。”
“确立了广西为目标,接下来就是准备条件。而我们到达广西,最大的阻碍,就是李定国。其次就是,我们到了广西之后,要怎么才能稳定下来。怎样克服这两大困难,就要运用方法。在军事政务层面,运用方法就是谋略。而老夫定下的谋略,就只有四个字。”
吴三桂迫不及待:“哪四个字,军师快说!”
刘玄初捋了捋仓须,弃了芦苇杆,捡了一根枯枝,在地上简单地画出了荆南地图,就着地图,给吴三桂分析:
“目前主持撤退的,是黔国公沐天英,负责埋伏的,却是忠贞营李来亨。沐天英的滇军,极善穿山越岭,在西南这种地形条件下,和他们硬碰硬,吃大亏的肯定是咱们。李来亨的忠贞营,早已脱胎换骨,连满蒙八旗都不是对手,更何况是我们?”
“对手虽然强大无比,但咱们不和他们接触。咱们一路,跟在他们三十里之后,由他们引导着咱们,进入广西。”
“这三十里的距离,沐天英和李来亨,是来不及首尾相顾的。如果咱们真的中了埋伏,有这三十里的距离差,完全有时间,集中全力打开退路,紧急撤退,保存实力。如果他们掉头,咱们就跟。如果他们再打过来,咱们就撤。”
“所以军事层面的策略,缓进军,急撤退,就是缓急二字。”
沐天英带领的十万雄兵,士卒大多生于滇南,极善山地作战。而吴军的士卒,绝大多数都来自北方,水土不服。
湘滨水多,山多,闷热,潮湿。道路艰险湿滑,很多地段,夹生有厚厚的苔藓。在这种环境下,骑兵一旦冲击,摔死、撞死、掉水里淹死、被热浪闷死等等死法,极易发生。所以发动骑兵作战,就相当于自找死路。
在打仗方面,吴三桂也不是傻子。衡州撤退过程中,吴三桂曾粗略估计过,滇军的一个士卒,差不多能对付清军三个士卒。因此目前想和滇军决战,吴军几乎是自找死路。
至于滇军这个难题,怎么解决,那就是孙可望的问题了。没有滇军支援,暗中的李来亨再强,能一口吞了八万吴军?
所以有孙可望在背后捣蛋,一石二鸟,也免得吴军白费力气了。因此目前这个孙可望,还真不能去打,否则不是替人家李定国,解决棘手问题吗?
缓进军,急撤退,不和明军硬碰硬,让孙可望和他们玩,吴军就省力多了。所以缓急二字,到时候李定国等人,会相当蛋疼,而吴三桂却可以渔人得利,刘玄初不愧为当代高人。
吴三桂暗自庆幸,军师否定了他打孙可望的想法。要不然,自己给别人做了嫁衣,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。
俗话说,打江山容易,坐江山难,到了广西,怎样才能坐稳,又是一大难题。想到此,吴三桂迫不及待地问刘玄初:“那另外两个字呢?”
“要想坐稳位置,除了过硬的实力之外,还要有名望才行。”
刘玄初顿了一顿,继续道:“投降之人,无恶劣行径者,要招抚。作恶多端者,重典伺候。奋力反抗者,处罚的方式,和投降之人一样。所以这获得名望的方法,就是轻重二字。对善者要轻,而对于作恶之人,一定要重。”